Scrum形外之神


什么是Scrum?
Scrum是敏捷软件开发过程的一种框架,用以实现迭代式增量开发。
好吧,很抽象。

那是不是 —— 只要有了sprint、IPM、Showcase、Retrospective、可视化卡墙、每日站会,这些流程和工具,就已经实现Scrum了呢?
也许有人会说是。这看起来基本就是一个Scrum的MVP(Minimum viable product)。

好,那假设我们的团队已经实现了Scrum流程的MVP。
现在,我们来进行一下每日站会。请每个人依次对三个问题进行描述。
三个问题,哪三个问题?

  1. 你昨天做了什么?
  2. 今天计划做什么?
  3. 遇到什么阻碍或问题?
    一般大家都认为是这三个问题是不是?

很多人都容易把每日站会视为一个简单的个人报告会。
但其实,Scrum的原版三个问题是:

  1. 你昨天做了什么去帮助团队完成冲刺?
  2. 今天你打算做什么来帮助团队完成冲刺?
  3. 什么因素阻碍了团队的前进之路?
    请注意,有两个字在这三个问题中一再出现 —— “团队/团队/团队”。
    也许有人会认为区别不大 —— 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工作,就是在推进团队整体的进度。

1. 团队之力

实行scrum的目标之一,提升团队能效,项目进展速度应该是越来越快的。

1.1. 团队学习和知识共享

假设有一堆3个月以上工作量story卡,有两种选择:

  1. 分给5个工程师,他们各自都有充足的业务上下文来开发,但这5个工程师相互之间都不在同一个team,需要每人独立完成工作。
  2. 分给一个有5个工程师的team,团队性完成工作。
    从做卡速率来考虑,你会倾向于哪一种选择?

估计在有的PM看来,如果这些工程师的技能Level都相同的话,这两种选择根本没有太大区别。
但是其实不然。

如果可以选择,将这里的工程师都替换成10倍效率工程师,选择一的整体做卡速度会提升10倍;而选择二中即使替换成5倍效率工程师,整个团队整体做卡速度也会远远大于10倍。
为什么?

一个简单的场景:假设story卡中涉及到新的技术知识,选择一,整体花费的从零开始独立的学习时间是5人份;而选择二,只需要团队中一个人从零开始学习,然后通过有效的知识分享和传递,快速的让整个团队所有人掌握此项技术。

1.2. 消除单人进度的瓶颈

当然也不只是学习新技术的场景,联想一下平时有没有这样的场景:
A工程师在站会上表示当前进度被一个技术性问题困扰,正好B有相关经验,于是B主动表示今天会跟A pair来为其加速和传递相关知识。

每个个体都有长短板和瓶颈,团队正是相互之间以己之长、补彼之短。
即使很不巧,一个团队中长短板都相同,这里可以想象一下鸣人利用影分身学习的场景————多线程不同角度的试错,再通过交流和知识共享,最终还是能让团队快速克服瓶颈、获得更全面的成长。

1.3. 小规模的加持

从上面两点可以观察到团队之中相互之间信息透明、沟通交流非常重要。
Scrum团队中,每个成员都必须知道其他人在做什么。同时每个人自己正在做什么工作,正面临着哪些挑战,取得了哪些进步等等,都必须透明,让别人知道。
这里其实会花费一些沟通成本,如果团队过大,固然是会让沟通成本增加,同时会给每个成员关注的沟通渠道数带来很大的压力。
团队成员增加之后,相互之间沟通渠道就会大幅增加。

团队总沟通渠道数 = n * (n - 1) / 2
# n为成员数量

如果是7人,团队总沟通渠道数是21,9人是36,10人则是45。
人类的大脑可能根本无法应付这么多的沟通渠道。
相信大家都在站会和code review的时候有这样的感觉,当人数上升之后,越来越不能充足的了解其他成员正在干什么,更别说主动发现并给予帮助了。

2. 快速反馈和改进之力

Scrum的目标是为了实现迭代增量开发,从而产生反馈,从中学习,之后调整我们正在构建的东西和我们的构建方式。
sprint为团队提供了相应的机制。

我们先过一下sprint整体流程。
sprint之初 —— IPM:在每次冲刺之初,都会举行一次会议,产品负责人讲解需求,并由开发团队规划冲刺内容,即在未来两周内能完成多少工作,明确sprint结束时可交付的产品增量目标。
sprint运行中:在sprint中,团队有两项工作:完成在当前sprint计划的工作以及准备下一个sprint。
sprint结束之前 —— review(showcase): 不展示成果,就没有效果。每次sprint的交付物应该是潜在可交付的产品增量,在showcase上展示已明确完成的增量成果,与sprint开始之前的完成目标进行对比,接受评审反馈。
sprint最后 —— team Retrospective: 团队回顾会议,在会议中回顾整个sprint过程,反思过去以改善将来的sprint。

2.1. 快速反馈

每个sprint可看做是一种实验。
通过迭代sprint这种短期的time-box,每一次sprint结束之后,潜在可交付的产品增量可以让客户和团队快速评估该实验,获得反馈。
他们可以根据在上一个sprint中的发现来判断自己的前进方向是否正确,以及判断他们下一步打算做的事情是不是恰当的。
失败得快,才能迅速改正。

2.2. 检查和调整

Scrum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改变团队对时间的看法。实行sprint和每日站会一段时间之后,团队就不会再把时间看成一支径直飞向未来的箭,而是从周期性的视角去看待时间。

利用这一个个周期,形成戴明PDCA循环(Plan-Do-Check-Action)。
Review和Retrospective,就是scrum中形成检查和调整的一环。
不只是”检查和调整“团队构建的东西,还要”检查和调整“团队构建的过程。

每经过一次sprint,检验一下团队做的事情,看看是否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?结果是不是真正希望看到的?是否有什么办法能改善目前正在做的事情?如何才能做得更快更好?存在哪些潜在的障碍?这一点看似容易,做起来并非易事,需要有思想,善于自省,有实事求是基于事实的数据和依据、自我约束的意识。

有人曾经发问:如果团队成员都不想开Retrospective,作为PM你打算怎么办?
当时的一个答案是:其实敏捷实践施于团队,都是可以根据团队实际情况进行剪裁的。如果团队觉得没有必要开,那就可以不开。
但我想说的是,对于Scrum,如果没有其他手段形成周期性最后的”检查和调整“闭环,那Retrospective就一定要开。即使是团队成员对于当前的Sprint状态、速度、步调非常满意,因为 —— 即使是这种情况,在Retrospective meeting上,团队也要回答一个重要问题:”你们如何才能做得更好?“

3. 短期详细计划,消除浪费之力

在最早的软件开发方法 —— 瀑布式软件开发中,前期会做大量的分析、设计和计划,编写大量详细的文档文档、绘制大量的甘特图报告企图体现和控制软件的开发进度。而当现实进度与计划报告有矛盾时,认为往往认为问题出在现实上,认为图表是正确的。
本身这种长期计划和进度控制办法,建立的这种制度 —— 无异于强迫自己一味地空想。
首先,这种付出大量努力去规划细节,限制潜在变化,并预知未知因素的长期计划,最后往往会徒劳无功。每一个项目在开发过程中都需要人们去发现新问题,去激发自己的灵感。
其次,企图回避现实的不确定性。
另外,无法响应外在环境和商业的不断变化。
最后,是非常现实的一个问题 —— 人类其实非常不擅长于预测一件事情需要耗费的时间。

而在scrum中团队只需要对下一个sprint做详细计划,使用短周期来增加确定性、应对变化、快速反馈。节省长期计划中起不到作用的分析、设计、沟通协调的时间。

4. 专注目标、可持续的步调之力

sprint之所以叫冲刺,是可以让人产生一种紧张激烈的感觉。
但它强调的并不是 —— 长跑马拉松始终以最后200米冲刺的不可持续的节奏进行开发,反而十分强调可持续性开发节奏。

首先,不要改变当前sprint的目标。
一旦一个团队决定要完成某些任务,那么这些任务就锁定了,团队之外的任何人都不能再给他们增加任务,干预和扰乱团队只会大幅放缓团队的工作进度。
即使一些人质问敏捷不就是要拥抱变化吗?Scrum的拥抱变化不意味着可以在同一个sprint内进行改变。
其实,很少有企业身处“变化迅猛以至于企业不能在2周sprint的开始就设定优先级然后保持这些优先级不变”这样的行业中。许多企业也许认为他们就处于那样的环境,但事实上不然。
要达到不要轻易改变当前sprint的目标,这通常要求我们慢慢习惯于“提前思考”,不要“缺乏远见”。

其次,不要台球短跑。
台球短跑指,团队刚完成一个sprint,还没准备开始下一个,下一个sprint又开始启动。第二个sprint经常只是所谓的开始,实际上团队还根本没有准备好做这个sprint的工作,以致于他们不得不花费几天时间学会要干什么。
要记住,在当前sprint中,团队有两个目标:完成在当前sprint计划的工作以及准备下一个sprint。
特别PO、UED这些团队对其有前置依赖的角色,需要及时提前准备下一个sprint。这样可以让整个团队的交付步伐一直处于顺畅、可持续的状态。

5. 可预测之力

团队内,需要知道自己的速度。
每个团队都应该准确知道自己在每个sprint阶段中完成了多少工作,并且应该知道如何以更加聪明的方法去消除障碍,加快工作速度。
知道自己的工作速度之后,就能计算出交付日期,速度 × sprint次数=交付工作量

团队外,稳定、短期的交付频次,可以带给客户明确的”可预测性“ —— 基本上提出的需求和问题只要等待一个固定周期就可以上线。
当然如果客户在明知”可预测性“的基础上,仍然总是要求”快速响应“,没有耐心等待一个固定周期时间过去,那就可以考虑缩短这个固定周期的时间长度。比如,如果是2次sprint才release一次,则可以考虑是否能1次sprint就release。

6. 总结

学习Scrum框架,使用其进行软件开发过程管理,往往很容易。
但,是不是总有那么一些团队,明明用了Scrum仍然每日疲于奔命?
是否是只见Scrum其形,不见其神呢?
如果是,可以检查一下是否有 其神中未发挥出来的力量?
如果是,可能团队需要考虑有一位专职的Scrum守护者 —— Scrum master。

7. 参考文献

  1. 《敏捷革命》,Jeff Sutherland 著
  2. 《Scrum 敏捷软件开发》,Mike Cohn 著
  3. 《硝烟中的 Scrum和 XP》,Henrik Kniberg 著

封面


文章作者: Ellen Dan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Ellen Dan !
评论
  目录